-
保定市推行"三证合一"改革助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
保定市通过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首批5家企业获得加载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营业执照,标志着当地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项改革将企业注册时间从8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通过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更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制度创新破解企业开办难题 "三证合一"改革整合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的办理流程,在不改变原有审批权限和编码规则的前提下,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工商、质监、税务部门通过后台数据互通完成并联审批,最终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整合证照。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以往企业需要往返多个部门、重复提交材料的问题。 二、标准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改革采用"一表申请、一套材料"标准化模式,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张表格,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完成三个证照的办理。审批环节实行限时办结制度,通过电子证照库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杜绝了传统串联审批中可能出现的材料重复审查、标准不统一等情况。首批获证企业反馈,实际办理体验较过去节省了60%以上的时间成本。 三、分阶段实施确保改革成效 当前改革试点集中在市级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小范围测试完善系统衔接和流程优化。根据计划,6月底前将完成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届时所有新设企业均可享受"一站式"办证服务。相关部门已开展多轮业务培训,确保窗口人员熟练掌握跨部门协同审批的操作规范。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作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三证合一"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后颁发的整合执照具有原三证同等法律效力,企业在银行开户、社保办理等后续环节无需再提供单独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保定市还将探索扩大"多证合一"覆盖范围,进一步精简涉企证照事项。 五、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创新 该改革依托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三号关联"。通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各部门可实时调取验证企业信息,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下一步将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逐步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一网通办"。 此项改革是保定市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践,通过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有效提升了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度。随着改革全面铺开,预计每年将为当地新设企业节省数万小时的办事时间,对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投资创业具有积极意义。
2025-08-15
-
保定市微电影协会成立助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与创新发展
保定市文化产业领域迎来新动能,微电影协会的成立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活力。该协会旨在整合资源、推动微电影创作与传播,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保定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目前,协会已吸纳51家会员单位,未来将通过创新形式和价值观传递,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协会成立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凭借其短小精悍、传播迅速的特点,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保定市微电影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协会将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活动、提供培训等方式,团结微电影爱好者,推动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此举不仅丰富了保定市文化产品供给,也为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招商引资协同发展 微电影协会的成立为保定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提供了新契机。协会将通过举办微电影大赛、展映活动等,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作团队和投资机构关注保定市文化市场。同时,协会将与企业、高校等合作,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延伸。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有望为保定市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三、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与价值观引领 微电影协会强调以创新为核心,鼓励创作者挖掘本土题材,通过微电影展现保定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协会还将注重价值观引导,推动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理念,增强公众道德判断力。例如,围绕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保护等主题的创作,将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文化自信。 四、未来规划与社会效益展望 未来,保定市微电影协会计划扩大会员规模,完善行业标准,并与其他地区协会交流合作。协会还将推动微电影进校园、进社区,普及微电影文化,培养青年创作人才。通过长期努力,保定市有望成为区域性微电影创作高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这一举措不仅将提升城市软实力,也为社会文明进步贡献文化力量。 保定市微电影协会的成立是文化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其创新模式和社会效益值得期待。随着协会工作的深入开展,保定市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与文化繁荣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15
-
保定市与保利集团深化战略合作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保定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央企资源,与中国保利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合作将聚焦特色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及文旅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标志着双方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建设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核心内容 保定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保利集团作为大型中央企业,在城市建设、文化运营、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协议明确,双方将整合资源,在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全域旅游等板块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历史街区改造及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二、协同发展契合点与实施路径 根据协议内容,合作将分三阶段推进:一是优先启动保定市主城区城市更新项目,引入保利集团在综合体开发方面的成熟经验;二是联合打造环雄安新区生态文旅示范带,挖掘红色文化、非遗资源;三是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保定市承诺提供土地、政策等配套支持,保利集团则负责导入资金链与产业链资源。 三、服务国家战略的联动效应 此次合作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保定市在签约仪式上强调,合作项目将严格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标准,重点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保利集团表示,将把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积累的"产城融合"经验复制到保定,助力构建"京津研发、保定转化"的创新格局。 四、长效保障机制与未来展望 为确保项目落地,双方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季度会商制度。近期将启动首批5个标杆项目,包括智能建造产业园、漕河片区综合治理等。分析指出,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既发挥了央企的资金技术优势,又激活了地方资源禀赋,为类似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此次战略合作不仅强化了保定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支点作用,更通过央企与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探索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随着具体项目的逐步实施,合作成效将成为观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
2025-08-15
-
京津冀养老协同再升级:三河燕达等6家机构入选新试点
河北省通过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吸引优质资源布局,近期新增张家口、沧州、廊坊等地6家养老机构纳入跨区域试点,推动医保结算互通与补贴政策叠加,助力京津老年人异地养老需求释放。 一、试点扩容破解跨省养老难题 在首批三河燕达养护院成功实践基础上,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推动第二批试点落地。新增机构包括张家口市春雷老年公寓、九鼎老年公寓,沧州泊福星园老年公寓、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华北油田任丘矿区养老康复中心,以及廊坊三河市五福托老院。这些机构均位于京津1小时交通圈内,具备医养结合基础条件,可承接核心城市外溢养老需求。 二、政策叠加释放三重红利 试点机构同步享受三地补贴政策:除河北本地非营利性机构床位运营补贴外,北京、天津户籍老人入住还可叠加申领原籍地补贴。以燕达养护院为例,北京籍老人既保留原养老补贴资格,又能直接使用医保卡结算医疗费用。目前该模式已服务近千名跨省养老群体,资金结算效率提升60%以上。 三、硬件升级构建医养服务网 河北省累计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296家,其中新增试点均配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绿色转诊通道。沧州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引入智能监护系统,张家口两家公寓配套温泉疗愈设施。全省养老床位达千名老人35张以上,80%以上机构实现24小时健康监测。 四、区域协同培育银发经济带 通过试点联动,京津冀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落地”的养老产业分工。三河市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养老产业集群,任丘矿区盘活闲置资产转型康复中心。2024年三地计划联合培训专业护理人员5000名,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体系。 五、居家社区服务同步延伸 在机构试点基础上,河北同步推进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幸福院3.1万个、城市日照中心3600余家。泊头福星园等试点机构开展“机构+社区”辐射服务,为周边20公里内居家老人提供送餐、助浴等上门服务。 此次试点扩容标志着京津冀养老服务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协作,通过政策互通、资源互补加速形成跨区域养老生活圈,为全国养老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08-15
-
京津冀养老新布局:河北燕郊-香河承接示范区建设提速
为推动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河北省正积极布局环首都养老服务圈,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加快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医养结合型养老基地,承接京津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 一、国家战略驱动养老资源跨区域配置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区域协同发展双重背景下,国家层面将养老产业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议程。规划明确要求破除行政壁垒,推动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跨区域互认。河北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条件及土地成本优势,被赋予承接养老功能疏解的核心使命。根据专项规划,河北全域11个设区市及环京的涿州、三河、香河、固安等县市,均需至少建成一所高标准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形成“一小时康养服务圈”。 二、三大示范带构建多层次养老供给体系 目前重点推进三大示范工程: 1. 北戴河生命健康示范区:借助滨海生态资源,引进国际康复医疗机构,发展高端旅居养老; 2. 燕郊-香河智慧养老集群:依托区位优势建设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试点远程诊疗系统; 3. 张家口冬奥康养区:利用冬奥场馆转型发展运动康复养老,配套高原病防治中心。 示范基地均执行“双达标”建设标准:一是硬件要求设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分院或护理院,床位不低于300张;二是服务标准实现慢病管理、紧急救治、康复护理全链条覆盖。 三、关键瓶颈突破加速资源流动 在实践层面存在三重制约: 1. 医保结算壁垒:京津冀医保系统尚未完全互通,赴河北养老的京津老人需垫付医疗费后回原籍报销,制约常态化康养流动。部分地区试点通过“定点机构备案制”实现异地刷卡结算,但未全面推广; 2. 专业人才短缺:河北省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不足45%,京津养老机构在河北分支机构面临本地招聘难、跨省执业资质认定受限等问题; 3. 土地政策瓶颈:营利性养老项目用地成本占总投资35%以上。部分市县推出专项政策,对医养结合项目按医疗卫生用地供地,降低企业初始投入成本。 四、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为破解资金困局采取多元投入模式: 1. 设立省级养老产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支持重点项目; 2. 推广PPP合作范例,如固安县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三甲医院附属养老社区,政府配套建设轨道交通接驳线; 3. 开发“养老+地产”复合产品,要求开发商配建15%政策性养老床位,由专业机构连锁运营。 五、需求扩容催生产业新机遇 京津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特征:60岁以上人口占比均超21%,但城区养老机构月均费用超6000元。河北养老成本较京津低40%-50%,燕郊等地已吸引超2万名北京长者常住。随着北京严控新增养老机构建设,预计未来五年将有超15万京津老人外溢择居。市场监测显示,环京30公里内养老项目入住率达92%,验证跨城养老模式可行性。 六、智慧赋能提升服务能级 基地建设突出技术融合特色: 1. 搭建京津冀健康信息平台,三地2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病历共享; 2. 普及智能监护设备,示范机构卧室标配跌倒监测雷达和紧急呼叫系统; 3. 开发“候鸟式养老”管理系统,实现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积分通兑、服务衔接。 随着医保互通、交通互联等关键梗阻逐步破除,河北环京津养老带正从单一机构建设向产业链整体迁移升级。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市场化改革双轮驱动下,跨区域养老的新模式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实践范例。
2025-08-15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启幕 11家领军机构共建电谷生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下,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首批11家行业领军单位,涵盖新能源、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等关键领域。此次合作将加速技术转化与资源整合,为构建跨区域创新生态提供核心支撑。 一、电力与金融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华北电力大学在创新中心落地的电力中试平台,聚焦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计划三年内完成20项科技成果转化。北京银行科技金融支行同步设立专项信贷通道,首批授信规模达5亿元,重点支持电力装备制造与清洁能源项目。 二、创新孵化平台激活区域经济动能 由科技服务企业与投资机构联合运营的领创空间,已规划智能制造、碳资产管理两大核心产业培育方向。该平台预计三年内引入50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建立实训基地,解决技术型人才就业缺口问题。 三、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股权投资机构启动“电谷成长计划”,设立首期2亿元产业基金,重点筛选保定区域内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电子、环保材料企业。通过投贷联动模式,已初步对接12家潜在投资标的。 四、空间载体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总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创新中心,划分研发试验区、联合办公区等六大功能板块,配备智能微电网实验室等专业设施。运营方表示,将复制中关村“孵化+投资”模式,年内举办30场产学研对接活动。 五、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作为京保两地合作示范项目,该中心已吸引7家北京企业设立区域研发中心。统计显示,入驻机构年研发投入合计超3亿元,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40%,显著提升保定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能级。
2025-08-15
-
纽约曼哈顿经贸合作新篇章:跨境电商助力中美小企业互通
在全球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平台正成为推动国际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近期,一场聚焦美国中小企业和亚洲市场的战略对话在纽约曼哈顿展开,双方探讨了通过数字化渠道促进农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可行性,旨在为美国本土企业创造更多海外市场机遇,同时满足亚洲消费者对多元化商品的需求。 一、聚焦中西部农业资源,搭建跨境贸易桥梁 会谈重点围绕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展开。该区域以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著称,但受限于传统分销渠道,中小型农场主难以直接触达国际买家。跨境电商平台计划通过技术手段简化出口流程,包括物流优化、支付结算本地化及合规化报关服务,降低企业跨境运营门槛。 二、双向赋能:就业增长与消费升级的协同效应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速,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显著提升。通过平台赋能,美国农户可直接对接亚洲家庭餐桌,减少中间环节成本。与此同时,该项目预计将为美国创造包括仓储、物流、营销在内的配套就业岗位,形成“贸易—就业—消费”的正向循环。 三、政企协作优化营商环境 双方一致认为,企业层面的务实合作有助于增进国际关系互信。通过建立标准化品控体系、共享供应链数据、联合培训跨境电商业主等举措,既提升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亚洲市场引入更透明的商品溯源机制。这种“以商促政”的模式,被视为深化双边关系的新型实践。 四、五年计划的技术支撑与区域拓展 为实现百万企业入驻目标,平台将投入专项资源完善多语言服务、智能供需匹配系统和反欺诈风控机制。除中国市场外,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也被列为重点拓展区域,其年轻化人口结构和快速增长的电商渗透率,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增量空间。 此次合作标志着数字贸易从单一商品交易向全产业链服务升级的转型。通过整合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核心诉求,跨境电商正在重构全球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范式,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2025-08-15
-
南通市外贸承压前行:进出口降幅扩大 进口回暖态势显现
今年以来,南通市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着力优化外贸结构,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外贸运行仍面临挑战。最新数据显示,1-8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1.48%,降幅较上月扩大近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8.33%,降幅环比扩大3个百分点;进口下降21.21%,但降幅较上月收窄3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南通市进出口和进口增速表现优于全省,但出口增速低于全省,三项指标排名分列全省第3、第7和第5位。 一、外贸总体承压 结构性分化明显 1-8月,南通市外贸呈现“两扩一收”特征:进出口与出口降幅双双扩大,进口降幅显著收窄。这一趋势反映出外部需求疲软对出口的持续压制,而国内生产需求回暖则对进口形成一定支撑。分领域看,机电产品、化工品等传统优势品类出口下滑明显,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进口方面,能源资源类商品采购量回升,推动进口降幅收窄。 二、出口下行压力加剧 产业链韧性待提升 出口降幅扩大至8.33%,且环比加速下滑,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需求收缩,订单减少;二是部分产业外迁导致加工贸易萎缩;三是汇率波动加剧企业结算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船舶制造、光伏组件等高端装备领域仍保持竞争力,显示产业链升级的积极成效。 三、进口回暖释放积极信号 进口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表明南通市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逐步恢复。其中,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进口量环比增长,与本地钢铁、化工企业增产节奏吻合。此外,半导体设备、精密仪器等资本品进口回升,折射出产业升级投资需求增强。 四、横向对比凸显区域竞争差异 与全省数据对比,南通市进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和4.3个百分点,但出口增速落后1.8个百分点。这一差异源于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南通市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显著;而省内部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出口韧性相对更强。 五、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基本盘 面对复杂形势,南通市正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拓展新兴市场、优化通关服务等举措对冲下行压力。近期重点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并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专家建议,下一步需聚焦培育本土品牌竞争力,推动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同时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合作。
2025-08-15
-
圆通航空华北枢纽落子石家庄 京津冀航空物流格局再升级
河北省在航空物流领域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圆通航空与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在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建设航空运行基地及华北区域总部。这一战略布局标志着京津冀航空货运网络进一步完善,石家庄机场作为区域航空快件枢纽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将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提升京津冀航空货运能级 根据合作协议,圆通航空将在石家庄机场建立专属运行基地,这是继中国邮政航空、顺丰航空之后,第三家在此设立基地的航空货运企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0亿元,包含飞行区设施改造、货运仓储系统升级等硬件投入。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将配备全自动分拣设备,设计年货邮处理能力可达15万吨,技术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二、华北总部构建智慧物流生态圈 圆通集团同步启动的华北区域总部项目选址于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三大功能板块:行政办公区将整合财务结算、航线调度等核心职能;电商产业园重点服务直播电商、跨境贸易等新业态;转运中心采用智能机器人分拣系统,可实现每小时处理20万件包裹的作业效率。官方数据显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圆通北方最大的智能分拨节点,辐射山西、内蒙古等周边省份。 三、政策赋能强化枢纽定位 民航局发布的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政策明确赋予石家庄机场"航空快件集散中心"的职能定位。近年来,石家庄机场已建成两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开通至杭州、长沙等地的全货机航线。2023年该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3%,增速居华北地区首位。圆通项目的落地,将与现有邮政、顺丰等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实现"24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物流目标。 四、港区联动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石家庄市已将航空物流列为重点发展产业,配套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机场周边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冷链仓储等设施,未来将实现与天津港、唐山港的"空铁海陆"多式联运。分析指出,该项目可带动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集聚,预计创造逾5000个就业岗位,对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合作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整合航空资源与电商物流需求,将加速形成"南有鄂州、北有石家庄"的航空货运新格局。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石家庄有望成为服务华北、辐射全国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城市。
2025-08-15
-
张北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加速布局 千亿级数字生态初现雏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双重机遇下,河北省张北县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正加速构建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产业集群。目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多家龙头企业项目已进入建设高峰期,预计到2020年将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枢纽。 一、核心项目进入密集投产期 张北云计算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1.45万亩,目前已有两个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其中位于经济开发区的云联数据中心配备10万台服务器处理能力,小二台镇的数据港项目则部署4万台服务器。另有三个在建数据中心进展顺利,全部建成后将新增数十万台服务器规模,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算力支撑。 二、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当地实施的“大智移云”战略已吸引5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20余个产业链项目正在洽谈。按照“15921”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区域将实现服务器规模150万台,培育200家以上生态企业,形成覆盖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应用创新的完整产业体系。 三、区位优势赋能绿色发展 张北县依托年平均气温低的自然条件,数据中心全年自然冷却时间超过八成,相比传统机房节能率达30%以上。区域内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千万千瓦,为大数据产业提供清洁电力保障,形成“风光储输”一体化能源供给模式。 四、创新生态培育加速推进 通过建设云计算试验示范区,当地重点发展政务云、金融云、医疗云等九大应用平台,并预留N个扩展领域。目前已有多个智慧城市项目进入测试阶段,未来将形成“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内蒙古、山西等周边省份数字化转型。 五、配套政策持续完善 为保障产业发展,当地出台专项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支持措施,建立从项目审批到投产运营的全周期服务机制。同步推进光纤网络扩容和交通设施升级,构建起连接北京、天津的毫秒级低时延网络通道,显著提升区域数字竞争力。
2025-08-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